产品中心

新闻资讯

更多
电话:020-66363120
传真:+86-020-85593088
邮箱:66748267@qq.com
地址:‌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龙洞街210号尊凯时龙人生就是博大厦13号

第三系列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中心 > 第三系列

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

浏览次数:854 发布时间:2025-11-06 18:22:04

  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新时代军嫂:守好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今天,我们将目光聚焦军嫂。她们的故事各不相同,但却出奇相似——那便是奉献、坚韧与担当。她们的每一天,都是对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的生动注脚;她们的每一份付出,都是“你守着国,我守着家”的无声践行。

  “我会好好爱你、关心你,我曾对你说,即使你病倒了,我也会无怨无悔伺候你,哪怕是一辈子……”2010年7月的一天,烈日炎炎,在安徽省蚌埠市解放军原123医院,宫金妹像过去4个月一样,坐在病床边,一字一句在昏迷的丈夫耳边读情书。看着毫无反应的丈夫,她不禁红了眼眶,心一点点沉下去。

  这时,病床上的丈夫眼皮微微动了一下,喉咙里艰难地发出一个模糊的声音:“诺”,宫金妹愣住了,等她反应过来,立即向医生办公室奔去,连鞋都跑丢了……

  对宫金妹来说,丈夫陈磊不仅是爱人,更是守护一生的家人。1998年,这个朴实的姑娘经人介绍认识了大自己3岁的陈磊,两人很快坠入爱河。得知他工作还没有着落,宫金妹劝他:“去参军吧!我哥是当兵的,我打小就崇拜军人。”陈磊欣然入伍,开启了五年的军旅生涯。其间,他们鸿雁传书,攒了厚厚一沓书信,每一封都写满了牵挂和思念。最终经过近8年爱情长跑,他们携手步入婚姻殿堂。

  然而,这个幸福的军人之家却突遭横祸。2010年3月10日,陈磊在上班途中遭遇车祸,重度颅脑损伤,生命垂危。带着3岁女儿的宫金妹听到消息眼前一黑,急急忙忙往医院赶,医生说手术成功几率不高,她双腿一软跪倒在地,急得直掉眼泪:“无论如何请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他!”

  多次手术后,陈磊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,但一直昏迷不醒。为了唤醒丈夫,宫金妹拿出之前收藏的38封情书,守在病床边翻来覆去地念,念到几乎能背诵的时候,丈夫终于睁开了眼睛。医生在一旁止不住感慨:“这是爱的力量,是奇迹!”

  爱人“守住了”,但是宫金妹的苦日子才刚开头。苏醒后的丈夫只有四岁儿童智力,连走路吃饭都要人教,她一边照顾丈夫和年幼的女儿,一边还背负着做手术借来的巨额债务。

  身边人都说她傻,让她趁年轻甩了包袱,她却坚定地表示:“这个时候抛下他,我良心过不去,我愿意支撑起这个家,为他和孩子遮风避雨。”宫金妹时常会想起丈夫醒来的那声“诺”,“这是我女儿陈诺的名字,意思就是希望家人不离不弃、共克时艰,成为彼此的依靠。”

  宫金妹的哥哥也是一名退役军人,2014年因救人不幸牺牲,她强忍悲痛出面料理后事。看着没有工作的嫂子、年幼的侄子和年迈多病的母亲,这个本就负担极重的善良女人咬了咬牙,决定把他们都接到家里一起照顾,“是我哥支撑着我度过困境,将心比心,我不能看着她们受苦。”

  打那天起,宫金妹忙得脚不沾地:每天天不亮就起床,帮丈夫洗漱穿衣,为一家人做好早餐后去上班。忙碌一天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准备晚餐,给丈夫喂药、洗澡、喂饭,不厌其烦地陪他做康复训练,经常忙到凌晨才能休息……这一忙,就是十多年。

  “妈妈就像超人一样。”说起母亲,陈诺言语里都是骄傲。如今在宫金妹的言传身教下,孩子们个个有出息。大侄子在姑姑的鼓励下入伍当兵,表现优秀;小侄子去年也主动参军到部队服役,延续军人荣光;女儿陈诺也考上了心仪的大学,“妈妈经常对我们说,要自立自强,堂堂正正做人,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。”

  陈磊的情况也在一天天好转。从一开始饭要人喂、走路要扶,到现在已经恢复半自理能力,“甚至可以简单帮我做点家务了。”宫金妹欣慰地说,丈夫手术后记忆很差,女儿多大、在哪上学都不知道,但是在部队用的手机号码却一直记得。

  宫金妹心里一直记着一件事,那是丈夫苏醒后没多久,她在病床的枕头下发现了病友留的100块钱和一张纸条,纸条上的内容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:“你为丈夫做的一切我们很感动,这100块留着买点营养品,希望你照顾好自己,祝早日康复。”

  她眼眶一下子湿润了,“在我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,有很多人一直陪伴着我。”丈夫出事后,陈磊所在单位安徽机电技师学院、宫金妹的工作单位合家福超市,以及他们居住的社区都曾发起捐赠活动,很多爱心人士也为她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。“我想把爱传递下去,为同样淋雨的人撑起一把伞。”

  宫金妹说到就会做到。她家楼上的男孩患有抑郁症,曾经跳楼致残。“我带丈夫爬楼锻炼的时候经常去看他,他喜欢跟我聊天。”可能是多年来照顾丈夫的经历让宫金妹与病人及家属有更多共鸣。“我会告诉他们,生病没什么大不了的,要有信心克服困难,好日子在后头呢。”宫金妹说。

  在小区,宫金妹是出了名的“好人”。“5楼的阿姨年纪大了,6楼的阿姨86岁,楼栋里老年人偏多。我跟社区提议在楼道安装不锈钢扶手,给老人家图个方便。”社区里的点点滴滴,她都记在心里。家住同单元的邻居评价她:“宫大姐给我们建了个群叫‘邻里一家亲’,谁家有点拌嘴闹别扭的,都找她协调。”

  今年,热心的宫大姐有了为民服务“新阵地”:“宫金妹好人工作室”在蚌埠高新区文竹苑社区挂牌成立,道德模范宣讲、慰问孤寡老人等更多事情被提上日程。“我也不图啥,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家属,我家遭遇困难时得到了大家的关爱,我要回报社会,尽自己的一份力量,帮助更多人走出低谷,迎接新的生活。”宫金妹乐呵呵地说。

  在广德市誓节镇的街巷之间,人们时常会遇见一个身影——她步履匆忙,目光却如磐石般坚定。她是巫俊瑛,誓节镇为民服务中心主任、退役军人服务站副站长。在这些身份之外,那个让她既骄傲又坚韧的称呼,是“军嫂”。

  十余年光阴流转,千里相思未曾隔断彼此的守望;半生风雨兼程,一副柔肩默默扛起家与国的重量。这位新时代的军嫂,用无悔的坚守筑成了军营后方最温暖的长城,在平凡的岁月中,一字一句写下“你守国、我守家”的深情誓言。

  巫俊瑛的军人情结,早在童年时便由父亲亲手播种。从小浸润在父亲讲述的军旅故事里,那抹象征忠诚与使命的橄榄绿,悄悄扎根在她心底,长成了执着的向往。虽然最终未能步入军营,但命运却以另一种方式回应了她的期待。2014年,在一次亲友聚会中,身着军装的年轻军官郑启龙闯入她的视线——彼时刚从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毕业的郑启龙,眼神里的坚毅如礁石般沉稳,谈吐间的真诚似清泉般纯粹,一瞬间便触动了她心底最柔软的角落。

  “他身上的踏实与担当,就像我小时候听过的那些英雄。”回忆初识场景,巫俊瑛的眼中依然闪烁着温暖的光亮。在之后的相处中,训练间隙的平安短信、休假时的短暂陪伴、谈及守岛使命时眼中跃动的光芒,让她愈发坚定了心意。2015年,面对父母“海岛太远太苦”的唠叨、闺蜜“聚少离多太难熬”的劝说,她毅然牵起郑启龙的手步入婚姻殿堂,“嫁给军人,我从不后悔。”——这句话,她说得字字铿锵。

  婚后不久,郑启龙调任西沙水警区,成为一名驻守海岛的军人。从此,“团聚”成了这对夫妻最奢侈的期盼。多少次,丈夫获批的休假因紧急任务中止,行李箱尚未打开便要再度道别;多少回,孩子深夜突发高烧,她独自抱着孩子奔往医院,急诊室的灯光映着她疲惫的脸庞,电话那头丈夫哽咽的“对不起”,她始终笑着回应:“放心,有我呢。”

  “军嫂好听不好当,但我的苦,不及守岛官兵的万分之一。”这句话,巫俊瑛常挂在嘴边,也刻在心里。她明白,丈夫与战友们在海岛要直面高温、高湿、高盐,海潮阻隔时数月难见新鲜蔬菜。比起他们,自己的辛劳又算得了什么?

  身为妻子,她更懂“忠孝难两全”背后的分量。每逢过节,看着婆婆悄悄抹泪思念远方的儿子,她便拉着老人包饺子、话家常,把万千牵挂藏进热腾腾的饭菜里;老人生病时,她白天在医院陪护,晚上回家照顾孩子,还要处理单位紧急工作,但她从未在电话里向丈夫透露半分艰难。“你守好国家的岛,我守好咱们的家。”这是她对丈夫最郑重的承诺,更是用行动践行的誓言。

  家庭之外,巫俊瑛在工作岗位上同样出彩。作为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副站长,她走遍了每一个村落,对退役老兵、优抚对象的情况了如指掌。面对前来咨询政策的退役士兵,她总是耐心解读、细致指引;遇到群众求助,她第一时间协调资源、排忧解难。“我丈夫是军人,我更懂军属的不易,也更明白‘责任’二字的分量。”

  “俊瑛好像永远精力充沛,家里事再多,工作从没耽误过。”同事们的评价,道出了她的敬业与担当。她把对军人的理解、对军属的共情,融入每一次服务、每一项工作,让基层岗位成为践行初心的舞台。

  如今,两个孩子渐渐长大。大儿子在作文里写道:“我的爸爸是海岛英雄,我的妈妈是超人。”小女儿则会对着手机里爸爸的照片认真敬礼。夜深人静时,巫俊瑛也会翻看丈夫身着军装的照片,看着他胸前的军功章,觉得所有付出都有了意义。“他守着国,我守着家,其实我们都在为同一个梦想努力。”

  在合肥市包河区望湖街道沁心湖社区军人之家,老中青退役军人齐聚一堂,分享军旅故事,畅谈退役感受。

  人群中,一名年轻的退役女兵格外引人注目。她认真聆听每个人的发言,轮到她时,她挺直了身子,接过话筒,娓娓道来:“我叫程伟涵,是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,2011年入伍,参加过多次军队保障任务……”

  除了退役军人,程伟涵还有另一重身份——军嫂。多年来,她一边操持“小家”,为丈夫守好家庭后方,一边贡献“大家”,力所能及地服务社会,军魂始终刻在她的骨子里,激励她用柔肩挑起责任与担当。

  头顶烈日、脚踩黄沙、人烟稀少,连喝水都难。这是程伟涵对父亲所在部队驻地的印象,她就在那里出生长大。打小程伟涵就知道,西北很苦,军人很了不起,在西北当兵的爸爸是她心目中的英雄。

  “父亲总是一身军装,勤勤恳恳,不求回报。”在她印象里,父亲是个热心肠的人,谁家需要帮助,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。周末是程伟涵家最热闹的时候,亲戚朋友或战友来到这里,总会被招呼留在家里吃饭。“最多的时候大人、小孩有二十来人。”程伟涵回忆,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“别的孩子帮一寸,自己孩子长一茬”。

  爱军崇军的种子很早就在程伟涵心中生根发芽。2011年,正读大三的她看到了征兵启事,拉着朋友报了名。“一方面是受父亲的影响,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认识了我现在的丈夫,他也是一名军人,我想跟他步调一致。”程伟涵笑着说。

  2010年,经家人介绍,程伟涵认识了在武警指挥学院念书的陆彪,从此,两人一路相伴相随。

  2014年,陆彪被分配到武警安徽总队马鞍山支队,程伟涵辞去了省政府的工作,跟随丈夫到了马鞍山,并通过学习考入马鞍山市公安局老干部科。不到一年,丈夫又因工作调动来到合肥,她再次选择辞职,随丈夫在合肥安家。

  “工作辞了可以再找,他在哪儿,我就在哪儿。”程伟涵说,当年母亲就是背井离乡、义无反顾地追随父亲前往边远地区,她以实际行动告诉自己,一名好军嫂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。

  2016年,程伟涵的女儿意外早产,此时陆彪正在杭州驻地,为了不影响丈夫工作,她选择暂时隐瞒。直到进手术室的前一刻,程伟涵才忍着剧痛给丈夫打了视频电话。“听说我马上要生了,他急得立马就要往回赶,我说等你工作安顿好了再回来。”

  陆彪赶回来时,只有两斤多的宝宝插着氧气管躺在保温箱里。“因为早产了两三个月,孩子非常危险,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。”说话间,程伟涵红了眼眶。看着宝宝刚出生就要承受抽血打针的痛苦,一向坚强的陆彪躲在医院角落失声痛哭。

  由于陆彪常年忙于工作,无暇顾及父母,程伟涵便担起了照顾公婆的责任。每周她都会抽出时间,独自驱车回蚌埠老家看望公婆。陆彪奶奶在世时,常常念叨这个孝顺的孙媳妇。每到冬天,程伟涵都会提前购买棉衣棉鞋送回去,帮老人洗衣梳头。老人卧床不起后,她回去得更频繁了,帮助家人一起擦洗照顾老人,直至老人安详离开。

  和父亲一样,程伟涵也是小区里的热心肠。“海洋馆公益志愿者大家庭”“娘家人后援团”……在她的微信里,最多的就是志愿服务群。

  “当时我有产后抑郁的倾向,社区工作人员邀请我参加公益活动,帮助我走了出来。作为退役军人、军嫂、共产党员,我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。”2021年,程伟涵加入了望湖街道“红雁宣讲团”和包河区“巾帼宣讲团”,走进小区、企业、学校向大家宣传优良家风、民生政策等内容。

  “只要大家有需要,我就尽心尽力。”无论是在部队,还是在家庭、在社区,程伟涵始终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,保持退役军人的本色,担好军嫂的职责,让军人丈夫能够心无旁骛献身国防。

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皖B2-20080023